尊敬的校長,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上好,我是來自高三3班的吳其源,今天我國旗臺下講話的主題是銘記九一八,勿忘國恥,振興中華。九一八事變也稱奉天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開端,東北軍在收到不抵抗政策后或執(zhí)行或獨立,在兵力十倍于日本的情況下將東北幾乎拱手讓給了兩萬不到的日本關東軍。中華民族自此開始了長達14年的艱苦抗戰(zhàn)。
九一八事變是國恥,二十萬軍隊因為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可笑政策丟掉了作為軍人的尊嚴,千年前《述亡國詩》中“十四萬人齊卸甲,更無一個男兒”的恥辱在國家危難之際竟重新上映。盡管如此,我們仍可以找到一些逆流而上的身影,東北軍六二零團團長王鐵漢和全團戰(zhàn)士在參謀長來電嚴令不準抵抗時,王鐵漢只回應了四個字“無法奉命”,隨后率全團戰(zhàn)士打響了中國抗日戰(zhàn)爭第一槍,在仕途、生命和民族大義中,他們果斷選擇了后者。是他們這樣的人,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
九一八事變是國殤,縱使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的行為慘無人道。南京大屠殺使我們痛失三十萬同胞,此類事件不勝枚舉,但中華民族沒有就此倒下,無數英雄烈士拋頭顱刷熱血換來了1945年的勝利。在抗戰(zhàn)期間,中國還派出十萬遠征軍趕赴緬甸,主動承擔起了世界大國的責任。張恨水在《彎弓集》中題詩疾呼:背上刀鋒有血痕,更未裹創(chuàng)出營門。書生頓首高聲喚,此是中華大國魂。知恥而后勇,國若是沒了,中華民族的魂又如何存在呢?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的指出:歷史會逐漸久遠,但歷史的啟迪和教訓,不管承認不承認,永遠就在那兒。中國人民在經歷了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之后,終于贏得了近代第一次反抗外來入侵的完全勝利。從任人肆意踐踏到重立世界之林,中華人民在黑暗中找到了黎明的曙光,那是無數英烈凝聚而成的抗戰(zhàn)精神。什么是抗戰(zhàn)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提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不畏強暴、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在今年9月8日的抗議表彰大會上,鐘南山被授予最高榮譽——共和國勛章,張伯禮、張定宇、陳薇成為被授予“人民英雄”的國家榮譽稱號,這正是抗戰(zhàn)精神在當代的真實寫照。
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而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更應該勿忘國恥、牢記使命、砥礪前行、興我中華。